新創及創業思維

Start Up

對於各位創業家來說,最好奇及關心的議題大概就是公司的「估值」了;特別是當投資人認為公司「估值太高」時該如何回應,明明已嘗試用市場法、收益法,甚至成本法說明了,但投資人仍不買單。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這不僅是調整租稅工具,也透露政府在推動產業升級、促進資金活水與維持國安技術主權方面的政策方向。從三個重點來觀察,此次修法將對於企業、投資人帶來影響,也帶來契機。
創業家與投資人總是很關注的公司議題之一,就是公司價值及股價,兩者相互影響。最近,臺灣知名新創科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IPO撤件的事件,引起眾多討論,其中亦有關心K公司承銷股價是否過高的聲音;即便是已有如此經營規模、穩定營收的公司,都仍不免有不同解讀,則「公司估值」、「股價設定」等議題,就更值得我們仔細了解,本文就藉由這次事件,來談談公司估值及股價評估的方法,和相關提醒。
網紅蔡阿嘎和阿晉遭遇公司經營困境,前者被員工蘿拉詐財多年,後者因信任股東導致炸雞店倒閉。此事件反映了公司管理不善的問題。本文將告訴你,創業者如何設定明確規範,保持資訊同步,建立業務與財務分離的制度,以免完全依賴他人,確保企業健康運作。
近年來,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即「CVC」)在各國的投資舞臺都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臺灣像是緯創資通、仁寶、鴻海,甚至幾家金控、電信業者也都有不少的投資合作案,在最近創投(Venture Capital)逐漸保守的氛圍下,也讓新創公司除了天使投資人、創投外,有更多的合作選擇。對創業團隊來說,除了能以此增加自身價值(特別是相同領域的CVC),「企業創投」這種從大型企業所延伸出的投資型態,也給新創更多驗證及取得資源的機會,可藉此加速發展技術及產品,甚至接觸到領域中的潛在合作對象及客戶。然而,我們近來也聽聞不少新創團隊和企業創投產生糾紛的事件,甚至筆者個人處理到的個案;就筆者的觀察,通常是新創公司和企業創投間的「距離」沒有抓好,過於期待反而對於結果的落差無法接受,本文就以此開展,向新創公司介紹這類合作關係要注意的事項。
最近新創圈的一個新聞就是知名新創「走著瞧Gogolook」申請「創新板」掛牌交易,加上最近證交所又再次調降創新板的發行及交易門檻,讓大家又再次注意到這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除了我們熟知的上市櫃主板外,臺灣又有創櫃板、戰略新板,而創新板的差別是什麼,對於新創功能為何,我們就藉由本文來介紹。
1.AI生成圖片狂潮、文字類的ChatGPT等生成式AI出現,一方面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但同時也產生很多法律爭議。 2.要探討AI生成的內容有無著作權或其歸屬是誰,核心在是否有「人」的「創作行為」。當使用人透過工具完成創作,並控制創作過程、能預測其結果,則著作權原則歸屬於使用者。 3.不管AI如何發展,都不該讓AI取代我們創作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