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log
因應無形資產鑑價的議題愈來愈重要,我國目前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及規範,但不影響市場對於此議題的熱度。本文簡介常見的鑑價方式: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
行政院趕在今年4月推出打詐三法(洗錢防制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案,其中,這階段修法完成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對於台灣的民間企業營運影響最全面。
我國個資法在2023.5.31已經修正施行,本次修正主要有二,分別是政府將設置個資保護委員會。以及對於現有行政責任,在裁罰金額及處罰機制的嚴格化調整,這都是企業所必須高度注意的,謹以此短文分析。
最近性騷擾的議題被廣泛討論,實際上,企業也常會詢問此類問題,畢竟這也涉及職場友善環境(企業/雇主責任),以及對於行為人的懲處,與對被害人的保護等面向,將日前客戶所詢問的問題回覆,也簡要整理於本文。
現今企業聘僱外國專業人士的情況愈來愈常見,也常有就業金卡等制度規範等議題,就外國人聘僱有相關特別法規應與注意,謹以此文整理部分問題。
詐騙事件頻傳,立院也三讀通過「打詐五法」之一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案;但,這對企業會造成什麼影響,又該如何因應呢?
1.近日有消費者至咖啡廳用餐,因不滿店家低消要求而至Google評論留下1星評論,而後遭店家發文、公布監視器影像公審,最終事件以店家停業暫時落幕。 2.如果業者真的碰到不合理的消費者或事件,並非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是要懂得在法律空間裡主張自身權益。 3.蒐集他人個資,原則上要先告知,並且要有合法的蒐集事由。蒐集後的利用也必須緊扣「合法特定目的」,避免違反個資法或有刑事責任。 4.在網路上發文嘲諷他人,只要不是用偏激不堪的言詞表達意見,通常屬於「意見表達」範疇,仍受言論自由保障。
1.AI生成圖片狂潮、文字類的ChatGPT等生成式AI出現,一方面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但同時也產生很多法律爭議。 2.要探討AI生成的內容有無著作權或其歸屬是誰,核心在是否有「人」的「創作行為」。當使用人透過工具完成創作,並控制創作過程、能預測其結果,則著作權原則歸屬於使用者。 3.不管AI如何發展,都不該讓AI取代我們創作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