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

Intellectual Property

因應無形資產鑑價的議題愈來愈重要,我國目前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及規範,但不影響市場對於此議題的熱度。本文簡介常見的鑑價方式: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
1.AI生成圖片狂潮、文字類的ChatGPT等生成式AI出現,一方面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但同時也產生很多法律爭議。 2.要探討AI生成的內容有無著作權或其歸屬是誰,核心在是否有「人」的「創作行為」。當使用人透過工具完成創作,並控制創作過程、能預測其結果,則著作權原則歸屬於使用者。 3.不管AI如何發展,都不該讓AI取代我們創作的思考空間。
關於員工任職期間所做的職務上創作,其著作權歸屬是著作權領域非常重要的問題,會涉及到員工離職後可否使用(像是作品集),甚至相關法律責任,此篇文章詳細探討(原文發表於2020.1.27 法律兵工廠)
創作者常會基於合作案件進行作品創作,然而交件後當業主並未依當時約定支付款項並拖延時(例如,以作品有問題要修改云云),創作者可否禁止業主使用該作品,甚至可否提告維權?這都是實務上相當常見的爭議,我們透過本文進行介紹。
創作者可能忙於創作,或是基於信任關係接案,常發生在不熟悉合作細項情況下,便開始執行工作,也常聽到嗣後業主反悔、違約、挑毛病,卻因為雙方沒簽約,也沒留下確切紀錄,創作者無以為據只能吃悶虧。本文試從創作者立場思考創作合約,提醒創作者如何保障創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