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新創公司的估值及股價如何判斷_以最近的科科科技為例】

創業家與投資人總是很關注的公司議題之一,就是公司價值及股價,兩者相互影響。最近,臺灣知名新創科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IPO撤件的事件,引起眾多討論,其中亦有關心K公司承銷股價是否過高的聲音;即便是已有如此經營規模、穩定營收的公司,都仍不免有不同解讀,則「公司估值」、「股價設定」等議題,就更值得我們仔細了解,本文就藉由這次事件,來談談公司估值及股價評估的方法,和相關提醒。

作者:陳全正(眾勤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原文刊載於FINDIT: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2350

創業家與投資人總是很關注的公司議題之一,就是公司價值及股價,兩者相互影響。最近,臺灣知名新創科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KKCompany,以下統一簡稱K公司)在IPO撤件的事件,引起眾多討論,其中亦有關心K公司承銷股價是否過高的聲音;即便是已有如此經營規模、穩定營收的公司(資本額約新臺幣16.39億元),都仍不免有不同解讀,則「公司估值」、「股價設定」等議題,就更值得我們仔細了解,本文就藉由這次事件,來談談公司估值(valuation)及股價評估的方法,和相關提醒。

首先,我們介紹幾種常見的公司估值及股價評價方式。這些在K公司案件中也有出現:


一、市場法

簡單來說,參考市場行情,以市場上其他相同或相似公司的交易價格行情為參考,再進行調整,是種相對估值的方式。進一步常見:


1. 本益比法(Price/Earnings ratio,P/E ratio)

以公司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EPS),再乘以相近產業的本益比,就可得出公司的股價(也可推出公司價值),本益比法是大眾最熟悉的方式,以K公司來說,當時上市數位雲端類當季本益比大致在36.19倍~77.53倍(伊雲谷公司),而K公司當時的EPS為0.83元,則相乘後的推估股價就落在每股30.04元~64.35元。本益比法常用於風險低、成長率穩定的公司,然而,當企業的EPS為負(新創常見)或接近於零時、未獲利時就不太適合,且不易反應公司真實狀況,以及因為使用歷史性財務資訊,無法反應公司未來的績效。


2. 股價淨值比法(Price-Book Ratio,P/B Ratio

從公司資產的角度來評估,以同類型公司的「股價淨值比」(平均收盤價/每股淨值),去乘以公司的每股淨值(Book Value Per Share,BVPS),就可得到推估的股價。至於BVPS的計算公式:每股淨值=(資產總額-負債總額)÷ 發行總股數。此方法可用於EPS負值者,剛好可以和本益比法互補。以K公司為例,當時數位雲端類的平均「股價淨值比」區間約在1.69倍(訊連)~25.08倍(走著瞧),而K公司當時每股淨值約10.51元,則推估的股價區間落在每股17.76元~263.59元。然而,此法同樣在市場法的分類下,不免都有受到類似產業影響,且以現下資訊評估未來的疑問。


二、成本法

較常用於傳產類股,以「重置成本」的概念,來認定公司的價值,由於比較基礎是過去式,一樣無法反映出公司「未來」的價值或績效,所以對於新創而言,此方法亦同樣較吃虧。


三、收益法

常見以「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來評估公司價值,亦即,公司價值是未來營運可能創造的淨現金流量之現值折現加總(即各期自由現金流量FCF 【Free Cash Flow】之折現加總),來評估公司的合理價值,此常用於經營穩定、資本支出穩定的產業。

以K公司為例,當時券商即採此方法,以樂觀及保守兩種版本,由「營業收入淨額成長率」,區成三個區間2023-2027(期間1,分別為樂觀19.14%、保守15.66%)、2028-2032(期間2,分別為樂觀12.07%、保守10.33%),及永續經營期間(兩版本皆為5%),算出K公司價值分別為23,752,665千元、19,852,073千元,如再除以股份數(192,500千股)後,就得到每股價值為123.39元(樂觀)、103.13元(保守)之結果。此相對適合用於公司的現金流量穩定且業務較可預測者,但如果波動大、或是對於新創等,此計算數值一樣可能會打折扣,且此方法涉及因素太多,像是折現期間等,實際上並不容易操作。


四、補充評估方式

我們可以發現上述的判斷方法,基本上都需要公司本身相對完整的財務資訊(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及營收狀況,及市場上的客觀參考數據,這對於收益法又尤為重要。而市場法對於新創的困難點在於,要尋找適合對標之產業或公司未必容易。即使是K公司,券商也提及目前國內外上市櫃公司並沒有和K公司「完全相同」者(業務型態、產品組合、產銷模式),因此只能盡可能找接近的企業(臺灣:訊連科技、伊雲谷數位科技、走著瞧(創新版)、美國的Spotify等),既然如此,是否能將他公司數據「完全套用」,就有疑問。

因此,這裡還是另外介紹一種新創常用,粗糙但直接的推估作法(資金需求回推):直接從公司這一輪所需資金、擬釋出股份數等回推公司估值及預計股價。舉例來說,假設公司Burn rate為每月新臺幣200萬元,預計時程為18個月(完成階段性目標,通常每個輪次間隔的基本時間),表示期間需求資金 為3,600 萬元,另外也提醒應保留週轉金水位(假設為400萬元),則表示本輪應募金額為4,000萬元。假設願意釋出公司20%股權(通常一輪建議釋出股份控制在20%內),那表示該公司投後估值(Post-Money Valuation)為2億元,投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則為1.6億元。接著,就也可以再進一步推估股價,假設公司原本100萬股,每股面額10元,資本額1,000萬元。表示本次發行的20萬股,每股將預計用200元發行(價值成長了20倍),這樣的說法通常直接明瞭,接著雙方重點就會落在「需求資金合理性」、「財務預估合理性」討論。


其他相關提醒:

  1. 前述所提的幾種估值方法,實務上通常不會只使用一種,以盡可能表現客觀。再者,需請各位創業家注意,當您使用其中某些評估方法,那投資人也很可能會用另一個方法來挑戰您的論述,設法造成估值及設定股價的修正(下調),所以重要的是「對應說法的合理性」。至於,這個對應說法的合理性,對於較早期的新創公司(基本上pre-A輪前),這些剛找到PMF或還沒找到PMF的公司,由於上面的相關迎銷資訊或財務數據可能都較為欠缺,這都會對於創業家比較困擾。
  2. 因此,這時候,反而是創業家要著重去論述本文前提到的「需求資金合理性」、。其中,需求資金談的是公司接下來資金的使用計畫、發展項目,這對於創業家倒不是太困難;不過對應到「財務預估合理性」,這裡以筆者經驗,投資人很常會接著問「現行營收與未來財務收入的關聯」。因為,募資就是為了公司未來的發展,很常見的是公司現有主力營收產品為A,但募資是要發展B產品(可能是pivot等因素),而估值的條件因為主要來自於A,投資人對於這些預估是否可以無縫帶入到B,通常會有所疑問,創業家對此「必考題」務必要有準備。
  3. 就以K公司為例,其主要營業項目為音樂串流(KKBOX,2023占目前營收將近3/4)、多媒體科技之影音整合服務(BlendVision,約將近1/4),及雲端數位智慧( Going Cloud,占約2.5%),其募資之資金使用如果是要加大多媒體科技產品發展,則和其他現有產品服務的競合,及對於營收的影響,就會是投資人想要知道的。
  4. 最後,估值就只是個參考,整個大盤的熱度、投資景氣及環境等都會有所影響,最終的問題仍回到自身的產品或服務到底是否具有競爭力,產品的價值仍然是公司發展的核心因素,也才是投資人買單的關鍵原因,此與創業家們共勉之。
More Articles
更多文章
網紅蔡阿嘎和阿晉遭遇公司經營困境,前者被員工蘿拉詐財多年,後者因信任股東導致炸雞店倒閉。此事件反映了公司管理不善的問題。本文將告訴你,創業者如何設定明確規範,保持資訊同步,建立業務與財務分離的制度,以免完全依賴他人,確保企業健康運作。
近年來,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即「CVC」)在各國的投資舞臺都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臺灣像是緯創資通、仁寶、鴻海,甚至幾家金控、電信業者也都有不少的投資合作案,在最近創投(Venture Capital)逐漸保守的氛圍下,也讓新創公司除了天使投資人、創投外,有更多的合作選擇。對創業團隊來說,除了能以此增加自身價值(特別是相同領域的CVC),「企業創投」這種從大型企業所延伸出的投資型態,也給新創更多驗證及取得資源的機會,可藉此加速發展技術及產品,甚至接觸到領域中的潛在合作對象及客戶。然而,我們近來也聽聞不少新創團隊和企業創投產生糾紛的事件,甚至筆者個人處理到的個案;就筆者的觀察,通常是新創公司和企業創投間的「距離」沒有抓好,過於期待反而對於結果的落差無法接受,本文就以此開展,向新創公司介紹這類合作關係要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