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影片投資案,出了什麼錯?】

果子影業在2023.7.19發佈了聲明,表示與投資人郭台強有著《賽德克‧巴萊》影片投資案的糾紛。

雙方當時的投資契約內容並沒有揭露,但持平推論至少有以下可能性:

  1. 電影合資合製的模式,常見有「專案投資」和「股權投資」。專案投資以該專案為標的,不涉及到股份(通常是製片方的股份),不適用公司法。當事人可以約定該標的只要有一塊錢收入(即使全案是虧損),也要進行投資人分配。
  2. 但看魏導的聲明,雙方當時走的恐怕是股權投資的模式:「中影公司和果子電影約定,由新設立的中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所有關於《賽德克‧巴萊》的權利,而也投資本片3.5億元的果子電影公司則擁有中影國際46%的股權及共享影片的著作權。」,遊戲規則就回歸公司法。
  3. 因此,對於魏導指控沒有拿到《賽德克‧巴萊》影片收益分配一事,其實在公司法的架構下,至少有種可能性會是「中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處於虧損、或沒有盈餘,公司依法就沒有辦法分配股息或紅利(公司法§232)。
  4. 加上魏導方對於「中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又沒有過半(僅46%),連公司相對的控制權都沒有。
  5. 後面減資買回(通常搭配再行增資,但被洗掉的少數股東,會很為難是否要再行出資認股)也是公司法上,多數股東稀釋掉少數股東常用的作法。在不涉及變更章程的情況,以股東會普通決議為之即可(公司法§168、168-1、174,實務比較有爭議的是同額減資再增資,這邊就不贅述)。
  6. 上面這些操作手法都是資本市場所常見的,工具沒有對錯,只能說一開始在設計合作架構時,就必須要留意的。
  7. 延伸:文創法修法後,政府態度是獎勵大眾投資文創產業或其專案,並給予其投資金額的一定限度內減除其稅賦,但以電影投資案件為例,其本身就具有高風險性,不單只是今天這個事件,十之八九都會在收益計算及分配時有所爭議,這對於個人投資人(適用文創法§27-2)而言,更應有對於投資案件及條件有全盤理解及認知,否則只會增加投資人和製片方事後的爭論事件、徒增處理成本,反而模糊了新法想達成的目的,非常可惜。
More Articles
更多文章
最近有不少人玩上癮了;只要輸入幾個關鍵詞,AI 就能幫你生成超有「吉卜力風格」的插圖,甚至還有人把自己畫成《神隱少女》裡的角色風。雖然看起來很好玩,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背後牽涉不少著作權法律問題。
網路行銷人人都要做,然而所涉及法律議題可不少,本文就以常見的廣告不實及廣告素材使用與智慧財產權等面向深入淺出地介紹。
最近在新創圈引起討論的一個話題是,公司應該用「創辦人模式」還是「經理人模式」進行管理。這是因為Y Combinator的創辦人Paul Graham提到了「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的觀點,雖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但也認為和人們熟知的「經理人模式」(Manager Mode,包括專業經理人)是迥異的公司運營方式:傳統上,人們多認為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制度的建立,會由創辦人模式轉向經理人模式為佳,但其是否真的能掌握公司核心價值觀及文化,並帶來更好的經營成果,卻又往往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