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常見之鑑價方式簡介】

因應無形資產鑑價的議題愈來愈重要,我國目前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及規範,但不影響市場對於此議題的熱度。本文簡介常見的鑑價方式: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

智慧財產權無形資產的鑑價議題是這幾年很重要的議題,且應用場景多元,舉例來說,當專利/技術涉及交易時,包括買賣、授權、入股、融資等,在交易雙方協商過程中,需要一個彰顯其價值的客觀依據,則可經由鑑價單位協助計算合理價值。另外在訴訟實務上,有時也會需要第三方鑑價,作為計算損害賠償的依據。但鑑價方式相當複雜,以下則簡介幾種最常使用的鑑價方式。

  1. 收益法(收入法、利潤預測法, Income Approach)
    • 定義:假設標的具未來可產生現金流量之性質,透過資本化或折現過程,將其轉換為標的價值。需注意利益流量、年期、折現率等因素
    • 概念:以該標的所創造的未來利益流量為評估基礎。(現在/未來式)
    • 問題:此方法能反映專利/技術的真實價值,但評估未來變數多,應用並不如想像容易。
  2. 市場法(市場比較法、銷售比較法, Market Approach)
    • 概念:以該標的在市場交易價格為評估基礎。(現在式)
    • 定義:參考市場上的行情,比對其他相同或相似專利/技術的交易金額,進而評鑑專利/技術在市場上的合理交易價值,但此方法賴於交易公開資訊,若無相關資訊,其參考價值會相對減損,且各專利/技術的特殊專業性質不同,較難區別其中相異處對金額所產生的影響。
    • 問題:市場資訊的完整性和各專利差異會影響評估準確。
  3. 成本法(成本累積法, Cost Approach)
    • 概念:從該標的重建或重置所需成本為評估基礎。(過去式)
    • 定義:於價值基準日時,標的「重建」成本(以相同方法複製專利/技術)或「重置」(以現代方法重置專利/技術)所需成本,扣減其「累積折舊額」或其他應扣除部分,以推算標的價值之方法。依據替代法則,主張資產價值最多不會超過購得或建造具有相同效用資產之成本。
    • 問題:此評估模型與專利/技術所能產生之貢獻並無一定關聯。
More Articles
更多文章
最近有不少人玩上癮了;只要輸入幾個關鍵詞,AI 就能幫你生成超有「吉卜力風格」的插圖,甚至還有人把自己畫成《神隱少女》裡的角色風。雖然看起來很好玩,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背後牽涉不少著作權法律問題。
網路行銷人人都要做,然而所涉及法律議題可不少,本文就以常見的廣告不實及廣告素材使用與智慧財產權等面向深入淺出地介紹。
最近在新創圈引起討論的一個話題是,公司應該用「創辦人模式」還是「經理人模式」進行管理。這是因為Y Combinator的創辦人Paul Graham提到了「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的觀點,雖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但也認為和人們熟知的「經理人模式」(Manager Mode,包括專業經理人)是迥異的公司運營方式:傳統上,人們多認為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制度的建立,會由創辦人模式轉向經理人模式為佳,但其是否真的能掌握公司核心價值觀及文化,並帶來更好的經營成果,卻又往往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