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鈿(Kdan)電腦軟體程式著作/智財權實務演講】

軟體程式開發使用第三方程式或開源軟體的機會是相當多的,但如稍有不趁,忽略了使用規範,即會有侵權的高度風險,這類事件也曾出不窮。另外像是員工下載/誤用非授權軟體或超出授權範圍的軟體,也會有一樣的違法問題。同時,國內也常見軟體原廠要求稽核/查核,並進而要求補正授權,面對這類事件,該如何因應,本次講座有著詳盡介紹。

2023/4/21 台北

軟體程式開發使用第三方程式或開源軟體的機會是相當多的,但如稍有不趁,忽略了使用規範,即會有侵權的高度風險,這類事件也曾出不窮。另外像是員工下載/誤用非授權軟體或超出授權範圍的軟體,也會有一樣的違法問題。同時,國內也常見軟體原廠要求稽核/查核,並進而要求補正授權,面對這類事件,該如何因應,剛好藉由這次機會進行分享。也順便提供了兩個個案。

Case1:某軟體廠商指控A客戶的APP在幾年前有誤用了其AGPL授權套件,並請求相當金額的賠償金。可惜的是該客戶一開始的律師在處理時,已經將公司內部資料提供出去(下載數量),等於承認有使用,並給廠商一個藉由下載數量去計算收入以建構損害賠償額的依據。後續我們在處理上幾經來回溝通,總算是幫客戶爭取到一個可以接受的賠償金額,事情平和落幕。

除了一般侵權行為案件的處理流程外,幾個特別注意的點:

1.確認權利人身分(原廠/代理商/地區經銷商,是否有權進行和解)

2.談判過程中技巧性先拖過6個月的刑事告訴期間(著作權/告訴乃論),把戰場限縮在民事責任範圍。有不少國外廠商自行處理/請代理商或業務處理,對於我國相關法律制度未必這麼熟悉。

3.談判金額在協商上,注意是否含稅或稅外加。

Case2:某軟體商台灣窗口業務某日突來函給B客戶,表示欲就公司訂閱使用其授權軟體的情形,進行使用完整性(有無逾越授權範圍之使用)與許可證(有無逾期使用)之合規審查。

其爭議點在於公司是否只能訂購「企業版」授權軟體;而不能以「個人版」授權軟體,分配給特定員工使用(本件並沒有重複登入,或一機多用)。

處理過程中,該業務甚至以「若使用個人版製作出的內容物或內容檔,是屬個人資產,也是最終用途僅能代表個人使用,反之,使用企業版製作出的內容物或內容檔,是屬企業資產,能用在企業營運的用途」云云,建議(強迫)改訂購企業版軟體。

但經分析發現其軟體使用規範並無上述規定,客氣來回數次後,對該業務暗示如仍有疑問,公司願意協同配合由「公平交易委員會」或「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等第三方,來釐清及確認相關爭議。

後續該業務就沒有再來做其他要求(騷擾)了。

這類事件真的值得多交流討論,但重點當然也是呼籲企業要重視智慧財產權,不要誤用或心存僥倖地使用非法軟體。

也希望這次講座能給公司同仁帶來一些有用的觀念,整場線上線下百餘人的全程聆聽,我們也深感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