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眾勤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全正口述,記者翁至威採訪整理
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885034
近期法律新創「七法公司」被法院認定侵害了老牌「法源法律網」的著作權,判賠1億元並處創辦人有期徒刑,引發外界認為「台灣環境對新創不友善」、「政府公開資訊轉為法源私利」等質疑,也有人認為七法利用爬蟲是「不勞而獲」。
此案判決尚未確定,但其中警訊值得重視。在AI與數據驅動的今日,企業經營者必須重新審視營運中潛藏的法律風險。這裡提供三點提醒。
第一,商業模式的法律風險不容輕忽。此事件涉及資料爬取行為的合法性,當這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更需要留意。在數據經濟浪潮下,智慧財產權已是企業生命線,對手對於數位資產的保護勢必無所不用其極。
不同於過往常見個案行為的著作權侵害事件,此案焦點是「爬蟲」這種資料獲取方式。一旦被認定違法,其影響是全面性的,不僅影響營運收入,更會引發民刑事責任、搜索等行動,除商譽受損,也會打擊用戶、投資人和合作夥伴信任,造成營運與資金鏈巨大風險。
因此企業在規劃任何商業模式時,尤其涉及大量資料獲取與利用時,應尤其留意法規風險(智財權、個資等),進行全面性評估。
第二,不應對「合理使用原則」存在迷思。許多人以美國近期Anthropic判決來類比本案:AI模型訓練被認定資料「合理使用」。然而不同案件的背景條件存在差異,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fair use)並非容易成立,而是要嚴謹檢視至少四項標準:使用目的、著作性質、利用程度與質量、及對原市場影響。
事實上,此案判決也引述美國路透社控告AI新創Ross案例,同樣資料庫模式,因缺乏「轉化性」而被認定不構成合理使用,這提醒我們,國際間對於這類新興模式的判斷並非一面倒地寬鬆。企業不能想當然爾地認為,只要技術上可行,就能援引「合理使用」規避風險。
第三,爬蟲行為的法律界線與前瞻性議題。在AI時代,關於爬蟲行為是否觸法,及傳統robots.txt(網站協定)在面對AI訓練資料蒐集時是否仍適用,都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這些技術與法律交會的灰色地帶,是全球面臨的挑戰。然而不論最終法律解釋如何演進,企業經營者都不能忽視「當前」法律體制下可能帶來的風險。
這意味著,應主動探討法律界線,積極了解相關法規和對應責任,尤其在有刑事處罰狀況下,會較單純民事賠償和行政裁罰風險更高;要審慎評估數據來源,確保所使用的數據來源合規,避免因數據獲取方式不當而直接曝險;應建立內部合規機制,建置內外部專業法律團隊,對新興技術與商業模式,透過實務見解事前法律評估,控管風險。
此案尚未確定,而確實新的商業模式會對現行法制產生衝擊,但不論新創或老創,都必須理解:法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近。在科技飛速發展、商業模式日新月異的今天,企業經營者需要將法律風險意識提升至企業戰略高度。唯有如此,才能在AI時代浪潮中,既能勇於創新,又能持續前行。